台灣ABA期刊
JTABA
返回上頁
2022-06-17
帆帆爸爸分享
ABA,是我們最先接觸的早期干預技巧。
早在帆「疑似」階段,帆爸跟帆媽就數次聯袂去上新竹市自閉症協會的相關課程,像是ABA、PECS以及Cherrie老師的演講課程。
ABA,把小朋友的行為分成三個部分,分別是原因、行為和結果。對我們來說,遇到特殊行為,要先找出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連結。這個概念很重要,因為許多初入手的家長常苦於對小朋友的不當行為「治標」,卻忽略了要找出根本問題來「治本」。打個比方,小baby肚子餓了(原因)所以哭鬧(行為),結果當然是要給小baby喝奶吃東西。一昧的要小baby不要哭(治標)、卻沒有給飲食(治本),問題是不會解決的。
此外,在上Cherrie老師課程時,我們也學到,將ABA中的「行為」拆成多個可觀察、紀錄甚至量化的小步驟,才能有效教導小朋友正確的生活能力。
舉例來說,洗手可以分解成「濕」、「搓」、「沖」、「捧」、「擦」五個步驟,但五個步驟又分別可往下拆解成更細的行為,例如「濕」可以分解成:1. 伸手握住水龍頭 2.向右打開水龍頭 3. 把雙手放到水龍頭下方 4. 把雙手沾濕。
換言之,整個洗手的過程,可拆解成為許多簡單、可分別練習的小動作。例如練習伸手抓水龍頭開關、練習轉開水龍頭、練習數秒、練習沾濕手等等。當這些個別的小動作都熟練了,串起來就是一個洗手的動作。
運用這種技巧,許多初期難以教導的生活自理能力,竟然就這麼神奇的一步一步把帆帆給教會了。一些教不會的東西,也在理解原因以後,慢慢的給克服了。
對我們而言,ABA是一種技巧、一種策略,也是一種思考模式。在生活中,我們很常使用ABA的技巧,精確的瞭解小朋友的需求及問題所在,並使用恰當的處理方式來應對。或偶而設定結構化的情境,讓帆先發生卡住、當機的情形,然後引導他如何做正確的回應。
對帆帆來說,在他初診斷第三個月、拿到手冊的同時,帆帆也在長庚團隊的協助下,開始了長達一年多的ABA課程。
現在我們對於帆第一次上ABA的情景,還依稀能記得呢。帆的第一堂課,教的是「小手背背」。看到王老師教導帆帆「小手背背」的方式,讓小帆的服從度從脫韁野馬進步到能夠安坐等待,身為家長的我們是非常吃驚而感動的。此外,當時王老師也教導小帆,把當時已有的一點仿說,跟意圖連接起來,成為「我要吃」、「我要玩」…etc的主動表達句。
後面的課程內容,也隨著帆的配合度、能力增加而逐步提升,像是增強物的應用、行為的規範、運用技巧等等,對家長而言也非常有學習價值。
雖然帆帆已經有相當時間沒有上ABA的課程,可是在這一年多的ABA課程中,一些基本服從、規範的概念已經在他的心中發了芽,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的負擔少了許多。在進行事前告知時,我們也會把接下來的事情分拆個一些片段,除了加強帆的理解跟記憶,我們也比較好分析小帆會在哪個環節碰到障礙。
現在,帆除了坐不住之外,一些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,不見得比其他小朋友差呢!